2022-06-14 00:00:00|已瀏覽:347次
李成雙、李成明兄弟倆是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09級和2019級學生。在校期間,兩兄弟都獲得了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間隔十年,都被保送進入本科,中職生圓了本科夢。
唐浩宇是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前不久,他拿到了蘇州科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2015年,唐浩宇放棄了普通高中,選擇職業學校,從加入工程算量社團到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從五年一貫制職業學校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學習階段,在另一“賽道”跑出了佳績。
近日,江蘇5萬余名考生完成2022年中職職教高考文化統考,參考考生較去年增幅達60%。這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很大一部分還沒走出中職校門的學生將有機會進入高職院;虮究聘咝,從“校門”走向“校門”,實現立交橋通道的“無縫對接”。
“加速”推進的職教高考制度改革
正在“加速”推進的職教高考制度改革是職業教育走向類型教育的重要表征。
早在2002年,廣西試點將本科與?品謩e進行獨立高考。隨后,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廣東、山東等地也積極開展試點,形成了從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升學,如對口單招、自主招生、免試入學、“五年一貫制”、中高職銜接“3+2”“3+3”、中本一體化貫通“3+4”等多元招生考試方式,到與普通教育體系融通升學的局面,也實現了從面向適齡學生群體到面向企業在崗人員以及“百萬擴招”退役軍人、下崗工人、新型職業農民等多元社會群體的招生。
多年的試點和探索為職教高考制度的出臺奠定了實踐基礎,也為推動職教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發揮了引領作用。2011年,教育部明確提出“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和繼續學習制度,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考查方式”,并陸續出臺了多份文件,要求“推進普通本科與高職教育分類考試”、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施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
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首次在法律層面提出“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考試招生制度”“采取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學生”等內容。從中高銜接項目的地方探索,到深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有利于推進普職學生高考權益平等,促進人力資源結構升級,實現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戰略目標。
“破”什么:現存四方面困境
不同地域在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發展結構、經費投入情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相比普通高考,我國職教高考目前還存在普及率低、認可度不高、規范性欠缺等問題。為了給各類人才發展提供更優的上升通道,建立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高度重視職教高考制度目前面臨的一些困境。
第一,制度招錄的規范性有待完善。多形式的招生考試制度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生源多樣性的問題,但更需要系統性、長效化的制度安排。目前職教高考主要由各省份統籌、各院校實施,對于考點布置、設備配置、考評人員培訓等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某些院校為了節省考試成本,簡化考試流程,采用合并面試、合并考試的方式開展招生工作;以院校為單位的考試和招錄存在滋生各種尋租和交易等不法行為的可能。
第二,內容設置的科學性有待改進。有的專業在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考核時,考核科目與專業適配性不高。不同專業要求學生具備不同的文化課基礎,僅以語文、數學或英語作為錄取新生的最主要依據,難以滿足職業院校不同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
在職業技能方面,考核內容的統一性和特色化矛盾較難調和。受制于場地、成本等因素,目前在技能考核上以大類專業為主,考核只能抽取其中相對基礎的“核心基礎技能”為考點,較難實現考核某一具體專業的核心技能,缺乏選拔性和分層性。
以烹飪專業為例,其包括中餐、西餐、中西面點等專業方向,在職業技能考試中,考核“刀工”“勺工”“火候”等核心基礎技能。但具體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有很大差異,如中餐專業主要以“中式熱菜+冷拼”模塊技能進行考核,面點專業以“水面+發面”模塊技能考核為主。
第三,實施過程的復雜性較難控制。職教高考具有短期、集中、大規模、嚴格保密等特征。許多專業的技能考核需要龐大的場地,大量的工具、設備、操作臺等硬件投入做支撐和保障,同時還要防止考試內容的泄露、防范和監督現場考生可能出現的作弊情況等,大大增加了職教高考職業技能考試的復雜程度。一旦發生考試事故,不僅直接影響考試招錄結果,而且補救起來相對普通高考也更為復雜。
第四,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和客觀難度更大。一是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辦法多、渠道廣,學生通過不同渠道參與高職院校招生,其入學的標準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二是不同產業背景下,專業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異,無法賦予考生可普遍流通的分值,不同專業之間無法實現絕對公平。三是操作考試中,對于某一項專業技術的應用是否符合規范、能否達到某一級別的熟練程度,評定員的主觀觀察和評判占比較大,難免有失公平。
在哪兒“立”:待完善的空間
要解決上述問題,未來職教高考制度還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間?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完善國家制度保障。一是國家對職教高考制度進行頂層設計,在招生政策、跨省考試、生源調劑、成績互認等方面明確其規范要求和標準,以保障職教高考制度的相對統一性。同時,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對各省份職教高考制度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督查,維護制度公平。
二是堅持省級統籌,賦予省級政府一定的自主權,開展特色化的區域制度改革。職業教育在制度設計、資源環境、辦學水平、生源質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堅持省級統籌便于各省份因地制宜地設計適合的職教高考實施模式,可通過省級政府相對統一、科學設計的考試制度,探索一體化的可行方案和實踐路徑,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有效貫通。
其次,科學設定考試內容。一是在考試內容的編制上,各地應立足于本省份的整體行業、產業發展狀況,綜合考量該省域內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依據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制定具體的考試標準,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二是在文化素養考核上,語文、數學、英語三門科目的考核分數占比可視各省份具體情況而定,避免普通高考應試傾向。三是在職業技能考核上,部分專業大類中的具體專業方向和技能不盡匹配,可結合各地市區域產業發展的特征,增加對具體專業的典型“專門化方向模塊”的技能考核,形成“核心基礎技能模塊”+“專門化方向模塊”的技能考核范式,并賦予不同分值和權重,在解決目前的“核心基礎技能模塊”考核難以實現選拔性功能問題的同時,還能檢驗教育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最前沿技術的契合度。
第三,規范設計考試規程。一是統籌考慮、綜合設計,為不同生源群體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與之匹配的招考方式。對于中職學校應屆畢業生,可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基礎上,加強對技能操作過程中“職業素養”的考查。對于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新生源群體,考慮到其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可采用“職業資格證書+行業評價”等形式進行單獨招生錄取。
二是加強考試實施環節的規范性管理。各地應對各考點在考試形式與時間、標準化考場建立、考務人員遴選聘評和培訓、監考守則、現場評分、違紀處理等全過程作出明確而詳盡的規定。加強對命題、面試、招生錄取環節的監察督導,依法懲處考試中的尋租行為。
第四,保障考試結果公平。一是開源分流實現相對公平。拓寬升學路徑,各職業?圃盒、職業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等應增加對中職學生的招生名額,扭轉中職學生在“高考”中的不利局面。針對不同生源,采取分層、分類劃分考試內容和考核標準等方式,增強可比性,保證不同考試渠道的相對公平性。
二是制定統一的考核評價標準,實現程序公平?己嗽u價結果的公平性受制于考核評價標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規范性?煽紤]吸納行業企業人員圍繞專業技能特點開發新的評價手段,共同制定技能操作部分的可量化的考核評價標準,同時對考評員進行嚴格培訓,盡量保證考核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和客觀性。(■冉云芳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